网络大电影:只见网络,不见电影

近三年来,中国电影破浪前行,在不断突破院线票房纪录的同时,也开启了互联网市场的破冰之旅——“网络大电影”成为颇受关注的网络文艺热点。网络大电影是传统“大电影”和网络“微电影”的结合:与院线电影相比,网络大电影采取互联网的发行渠道和播映方式;与微电影相比,网络大电影呈现出院线电影的叙事结构和规模体量。正是在这种“网”与“大”的聚合互动当中,网络大电影逐渐确立了自身的形态定位,衍生出独特的艺术属性,开辟了全新的市场空间。

数量激增 初试锋芒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的发行上映渠道绝大多数集中在院线,电视台和DVD出版分担了其他一小部分。尽管近年来国内院线银幕数量保持稳步增长,每年仍有大量影片无法进入院线上映。随着2013年国产电影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国产影片屡获票房佳绩,吸引大量资本和人才涌入电影行业,电影产能和院线容量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这种情况下,不少制作公司开始寻找新的放映渠道。微电影的成功试水,让人们看到了网络电影的发展前景。

自2013年开始,一些中小规模投资的长篇电影开始从互联网渠道寻找出路。爱奇艺是首家提出“网络院线”概念的视频网站,并于2014年初开启了旨在打造影片播映平台、投融资平台和青年导演成长平台的“网络大电影”战略布局。此后,随着各大视频网站会员服务体系、点播付费模式、分账模式的日益成熟,以及宏观互联网环境的发展,网络大电影终于在2015年形成市场规模,释放出巨大的产业价值。资料显示,2015年仅在爱奇艺上线的网络大电影便有612部,超过当年412部院线上映的影片数量。网络大电影的点击率也日攀新高,《山炮进城》等多部网络大电影均超过5000万次播放。网络大电影的盈利能力也显著增强,据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介绍,2013年从爱奇艺平台分账最多的一部网络大电影仅分账十万元左右,2014年也未能突破百万,而2015年分账超过百万的网络大电影已达35部,且分账数额还在迅速增长。有的影片选择传统院线和网络院线同步发行,结果网络发行的收益远超院线票房。在“互联网+”战略的引领下,越来越多资本和人才投身到网络大电影领域,众多青年导演和团队通过拍摄网络大电影进入电影行业。可以说,网络大电影作为网络视频阵营的新生代,初试锋芒便有所斩获,成为院线电影、电视电影在内容、渠道和受众层面的有效补充,迅速成长为中国电影产业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

制作粗糙 竞争无序

我们在为网络大电影在市场上取得实绩喝彩的同时,也不应忽视这一新兴艺术样态在成长中暴露的问题。纵览当下的网络大电影作品,可谓“僵尸”当道、“妖魔”横行、“特工”扎堆、“情色”满眼。神怪题材、惊悚题材、情色题材占绝大部分,且同题材影片的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究其原因,恐怕在于制片方刻意钻进现阶段行业监管的“缝隙”之中。网络视频领域监管办法还不够完善,某些制片方从中嗅到“商机”,将主流院线影片无法涉及的题材看成网络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将营造刺激、挑战禁忌视作“互联网感”当成网络大电影鲜明的选题倾向,并大有形成行业“集体共识”之势。由于网络大电影的上线门槛较低,在低成本、短周期、小团队等因素的制约下,还生产出一批格调不高、制作粗糙的作品。

不少网络大电影试图通过外部包装和营销宣传掩盖影片本身的苍白空洞,吸引受众注意,换取点击量。甚至听闻有制片人放言,“网络大电影如何成功?起个好片名、设计个好海报、拍好前六分钟。”于是,我们在网络大电影的列表中看到不少耸人听闻、夸张露骨的片名,点击进去却发现“文不对题”。也有影片奉行“搭便车”的宣传策略,套用同期在院线上映的热门影片片名,如《道士出山》《再见美人鱼》《韩囧》《捉妖济》《小炮儿》等,让人哭笑不得。还有的影片采取渲染情色、暴力的营销方式,大打“擦边球”,对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构成直接损害。而很多平台方在行业起步阶段对网络大电影采取优惠的分账方式,以点击率作为唯一衡量指标,致使一些制片方不惜采取非常规的营销策略刺激影片消费,换取高额补贴。在这样的环境下,营销环节被普遍奉为网络大电影成功的关键。如此舍本逐末、投机取巧的行为背离艺术创作的旨义,本质上是一种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同创作和营销相比,针对当前网络大电影受众的数据和研究十分匮乏。爱奇艺2015年用户行为报告仅能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大致轮廓:付费用户中,网络大电影的观众集中在20岁至30岁,男性居多,他们更多地使用移动端观看。然而,无论制片方还是平台方,都不知道究竟是哪些人热衷观看网络大电影,观众观影后有何反馈。受众信息的缺失、市场定位的模糊导致创作的盲目,不少制作团队一味仿效那些已被市场验证的几类特定题材,企图复制成功,其结果却往往作茧自缚,反而把网络大电影的市场做窄了。与网络剧和网络播映的院线电影相比,网络大电影的市场仍属小众,这与全行业对网络大电影的受众认知仍处于蒙蔽混沌状态不无关系。

打造精品 走向规范

当前网络大电影市场无序竞争、野蛮生长的局面,让人不禁担忧:网络大电影会不会像很多互联网概念一样,在短时间内被人们“玩坏了”,最终草草收场。网络大电影未来的出路在哪儿,是亟待探讨的话题。

网络大电影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将组建专业化的创作团队、采取规范化的操作模式、打造精品化的内容产品作为未来市场竞争的核心。2016年伊始,我们看到几部大公司、大投入、大制作的网络大电影项目陆续启动,有的改编自大IP、有的邀请知名导演,无不表明网络大电影行业的门槛日渐提高,平台方与制片方的合作模式也将从“邀请赛”转变为“淘汰赛”,之前那种以牺牲作品质量为代价粗制滥造、贪多求快的低端团队注定将被拒之门外。随着健全市场机制的确立、综合评价指标的完善和受众审美需求的提高,将极大地挤压当前膨胀于网络大电影市场的泡沫,促进网络大电影走上内涵式发展的良性轨道。一方面,网络大电影的制作方、平台方应加强文化自觉和行业自律,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作为网络大电影的创作标尺,打造网络文艺的精品佳作。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发挥监督管理职能,整治乱象,扶持发展,打击网络盗版等违法行为,维护从业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的健康和活力。同时,要认真研究网络文艺发展规律,制订符合网络大电影这一特定艺术形态的监管策略,避免陷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

未来,长篇电影通过互联网渠道发行、播映将成为常态,但网络大电影不会如人所预测的那样取代传统院线电影,也不应将同院线电影抗衡作为目标,而是需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确立自身的独特定位。网络大电影应具备不同于院线电影的“轻”和区别于网络短视频的“精”,在立足影视生产和互联网传播的前提下,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题材试验田、青年训练营和IP策源地。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讲师 朱传欣)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